业务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是:首页 > 业务中心

乐鱼平台·重塑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发布时间:2024-03-23 | 来源:乐鱼华体会 作者:乐鱼官网app下载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中国能源产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十年间,中国能源工业体系不断完善,能源装备水平稳步提升,能源国际合作逐步深化,能源供应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用能水平和条件持续提升,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中国能源需求的急速扩张,特别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也带来了能源供求紧张、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恶化、矿难事故频发、能源安全挑战严峻,乃至社会分配不公等诸多问题和现象,严重地制约了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从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看,随着对能源可持续发展共识程度的不断加深,当今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均把提高能源效率、拓展能源供应来源、开发可再生能源、推进科技创新作为本国能源发展的重点。国际能源供需呈现出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和全球化的特征和趋势。近年来,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采取的种种行动,美国“页岩气”以及由此带来的“能源独立”政策变化,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新一轮技术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全球地缘格局的新特点,进一步强化了上述趋势,正对世界能源的生产、消费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社会、文化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并要积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这不仅彰显了中国政府旨在通过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破解粗放式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造成硬约束的决心,也对中国未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给重塑能源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十五”计划期间,中国能源供求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态势,全国许多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能源短缺,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活动造成了不利影响。再次出现能源短缺,刺激了能源开发的超常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危害,煤炭的强化开采还导致矿难事故频繁发生。与此同时,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使得“十五”期间中国煤炭消费量急剧上升,造成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不降反升,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仅比2000年减少2.1%,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没有得到控制,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为了遏制“十五”期间能源消费迅猛增长的态势,改变过度依靠“高消耗、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中国政府首次将节能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十五’期末减少10%”,并建立了各级政府的节能减排责任分解和问责考核制度。为使各部门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实质进展,“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法规、行政等手段,对工业部门紧抓重点耗能行业、企业,推进“千家企业行动”、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对增长潜力比较快的交通、商用与民用部门,主要是全面推进法规、标准、标识的制度建设,加大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推广。经过全国上下的努力,“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单位GDP能耗下降19.1%的显著成绩,超额完成污染物减排目标。把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建设两型社会的进程,是中国能源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的创新实践。

  当前,中国节能减排工作又进入一个关键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为了应对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实施了扩大内需的一揽子投资、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各地政府为拉动经济增长,依靠各种投资扩产项目以及扩大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带动了高耗能行业明显扩张,导致能源消费增速再次回升。2008年以后,中国能源消费增速第二次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见图1)。2011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内外环境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从过去高于10%,逐渐下降到7%-8%的区间,高能耗产业扩张势头得到抑制,能源消费高速增长趋势也随之改变。表现在电力消费上,2012年,中国电力需求保持个位数增长,这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首次出现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拉动本地经济发展,在新近召开的地方“”上,各省政府虽提出扩大内需、实施结构调整的目标,但同时又安排大量投资项目,如全部落实,又可能带来新一轮的投资过热,导致钢铁、水泥需求的快速增长,这给未来的节能减排,乃至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

  众所周知,能源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某种程度上也是衡量生活质量高低的标志。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当其人均生活水平和质量达到比较高的程度,其人均能源消费量没有低于4吨标煤,中国经济相对发达的上海、北京、广东等省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也已超过或接近4吨标煤(见图2),这也反映出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之间存在刚性联系。根据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的目标以及中国经济三步走的战略目标,2020年前,中国的能源需求仍有可能保持2000年以来每年约2亿吨标准煤的增幅,届时,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约53亿吨标准煤;到2050年中国发展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即便能源效率达到发达国家最高水平,能源需求也可能接近85亿吨标煤。实证研究还表明,西方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单位GDP能耗呈现出“倒U型”,并且后发工业化国家的单位GDP能耗峰值越低的状况,有研究表明,如果采取针对性的节能降耗措施,2020年中国有可能将能源需求控制在45亿吨标煤的水平,2050年,约为65亿吨标煤,届时能效水平将比现在的日本还低25%,这也意味着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如果中国利用“后发优势”,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探寻出中国的低碳能源发展道路。

  由此可见,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中国能源发展依然面临非常严峻的供应压力,未来能源需求成倍增长将难以扭转。在这种背景下,当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并回归合理空间形势下,继续加强节能减排不放松,防止过度投资和过度推高经济增速,必须成为当前中国能源政策的重点,也从根本上关乎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对中国这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必须确立“人均能耗应控制在显著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思想,尽可能减少能源需求的增速与增量。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快资源、能源等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引导市场向两型社会建设方向发展,促进产业发展向高效低碳转型,形成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研究制定调整能源价格体系(包括消费税)的路线图,取消普遍存在的限价和补贴。构建中国的科学消费模式,选择适合国情的工业化模式、城市化道路,交通运输体系、建筑物用能模式和技术,尽快形成中国的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具体新模式。

  为了保障经济的平稳增长,长期以来,中国主要采取了立足国内的能源发展政策。国内的资源禀赋条件逐步形成了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据测算,目前,煤炭在中国的能源生产结构中维持了75%以上的高水平;伴随着中国油气进口的增加,以及国内水、核电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在68%-70%的范围。相对应地,煤炭产量也从1978年的6.07亿吨增至2000年的13.8亿吨,2012年预计达到36.5亿吨,满足了改革开发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高需求。

  但另一方面,煤炭的高强度开采和利用也带来一系列能源环境问题,包括地面沉陷、地下水系破坏、固体废物排放等生态环境问题、安全生产问题。目前,中国煤矿每年排出的矿井水约23亿立方米;2001年-2010年十年间积压的煤矸石总量超过15亿吨,占地面积每年以200-300hm2的速度递增。由于煤炭的高强度开采,目前中国煤矿开采每年事故直接死亡人数在6000人以上,百万吨煤死亡率是世界其他国家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以煤为主的消费结构还使得国内环境治理任务十分繁重。目前,中国还有30%以上的城市人口生活在空气质量达不到现行标准的区域,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酸雨污染依然严重,许多城市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呈加剧趋势。2013年1月间,中国中东部地区已经出现了四次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绵延140多万平方公里,8亿以上的人口受到影响,74个重点监测城市近半数严重污染,其中,首都北京1月27日、1月28日遭遇的雾霾天气,使得空气质量出现5级以上的重度污染,相当部分原因可归结为中国燃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事实上,按照中国工程院的研究和测算,中国煤炭可持续的供应能力有限。可以满足安全高效生产条件的煤炭科学产能上限不足29亿吨,即便2020年中国能源需求量控制在45亿吨标煤的水平,如果继续保持现有以煤为主的结构,届时中国煤炭需求量将在目前水平上再净增8亿吨以上,且不论生产、运输保障问题,届时的环境保护将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纽约交通堵塞事件都是典型的环境问题倒逼能源立法、推动能源转型的案例,相信2013年伊始波及中国七分之一国土面积的大规模、持续性的雾霾天气将会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能源转型的契机。

  从国内的资源条件看,中国页岩油气储量也非常丰富,其中,页岩气可采资源量为25万亿立方米。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较为丰富,有大规模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条件。其中,全国水能处理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5.4亿kw,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4亿kw,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能资源利用率相比,未来水电的发展潜力还非常大;风能资源总量约为7-12亿kw,年发电量可以达到1.4万亿-2.4万亿kwh;理论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可达22亿kw,年发电量可以达到2.9万亿kwh;用现有建筑的屋顶面积可安装约20亿m2太阳能热水系统,替代煤炭3.2亿tce(ton of standard coal equivalent,1吨标准煤当量);当前可利用生物质资源约2.9亿tce,2050年生物质能源资源总潜力有望达到8.9亿tce。美国页岩气技术的性突破震动了全世界,也给能源行业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启示,近年来,对在深海区和永久冻土层下的天然气水合物的探索开发也加快了步伐。伴随着技术突破,全球能源资源供应潜力仍然很大。由此可见,改变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推动能源转型,具备物质基础和技术可能性。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开展的“2050年能源需求情景分析研究”(该研究主要从技术可行的角度,设计了基准、节能、低碳和强化低碳等四个情景,探讨了中国走低碳能源发展道路的可能性。其中,低碳情景为中国比较可行且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情景)表明,从坚持“以煤为主”,向坚持“多元化”“低碳化”转变,不仅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客观需求,也是中国资源条件的必然选择。在低碳情景中,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可达到34%。石油天然气的比重提高到32%,煤炭2035年前后产量达到峰值,此后比重下降到2050年的34%,“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将会彻底改变,到本世纪中叶形成煤炭、油气、新能源三大类各占“三分之一”的新格局。在这种情况下,2050年中国煤炭产量将保持在30亿吨左右的水平,相关的能源环境、能源效率问题将得到很好的解决。

  有鉴于此,中国应以“三足鼎立”为目标打造未来持续能源供应体系,从源头保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建议主要采取市场手段,将资源、环境成本内部化,对煤炭消费总量作出越来越严格的限制。其次,顺应石油、天然气消费增长的客观需求,进一步拓宽进口渠道、完善油气战略储备体系、制定油气供应安全应急预案。第三,坚定不移地推进核能、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努力完善技术、降低成本,争取早日实现商业化大规模发展。第四,重视液体替代燃料的开发,将其作为21世纪国家能源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第五,还要重视新能源与传统能源“接轨”的环节,加大对“智能电网”、车用新能源供应站等新技术的科技攻关力度,使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供应体系能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进入新世纪以来,气候变化和能源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热。


乐鱼平台 上一篇:为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 提供法治保障(聚焦提案 下一篇:百人会论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